川南地區(qū)綜合性門戶網(wǎng)站

納溪六旬老藝人李小青:50年堅守傳承牛皮鼓

人物川南在線  發(fā)布時間:2024-05-11

  民間的紅事白事、或是開展節(jié)慶文藝活動,還是地方戲劇的演出,牛皮鼓是不可或缺。牛皮鼓在打擊樂中是當家的,起著掌控指揮其他樂器的作用。時光流逝,歲月變遷,隨著時代不斷發(fā)展,人們對皮鼓的需求逐漸減少,制鼓市場開始逐漸萎縮,能堅守牛皮鼓制作的更是寥寥無幾。

圖4:削鼓皮.jpg

  然而,在大山深處的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(qū)合面鎮(zhèn)馬橋村,卻有一名67歲的牛皮鼓制作傳人李小青,他從17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制作皮鼓,如今已有50年。雖然靠皮鼓技藝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并不寬裕,一年也僅有幾十個牛皮鼓訂單,但李小青說:“只要市場還有需求,他就會堅持下去。”

  5月10日,筆者走進李小青家中,一睹李小青精湛的繃制牛皮鼓傳統(tǒng)技藝過程。

制鼓選材有“三不”

  李小青說,鼓有大鼓、腰鼓、懷鼓、二鼓、小鼓等幾種。在川南一帶除了批量用的大鼓、腰鼓外,二鼓都是由民間繃鼓匠用牛皮制作出來的。制牛皮鼓看似容易,做起來難。制牛皮鼓是個細致活,材料有講究,制作工藝更是精益求精,“不然沒人購買就真的消失了”。

  李小青說,在制鼓材料的選擇上有“三不”,即: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不用,天氣時令不適合不動工,心情環(huán)境不合適不制作。

圖5:打磨鼓面.jpg

  牛皮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面兩部分構成。鼓身用料多是三十年以上樹齡的柏木、杉木。鼓身越大,柏木、杉木要求也越粗大。

  李小青說,制作伊始,先根據(jù)鼓面直徑大小比例將整條木料截取成段,再刨出一片片有弧度的木片,每片寬度在10至20公分之間。一般制作鼓面直徑40公分的鼓身,需這樣的木片20多片;直徑1米的大鼓則需50多片。其后將木片逐一拼接成桶狀,每片用剩余的碎牛皮熬成水牛膠,用以完成鼓身的粘貼,再扎成圓桶。這種扎桶的方法,自古流傳了下來,不用一根釘子,就可以扎成密不通風沒有縫隙的鼓桶了。然后,在鼓桶里部上下各用一道楠竹圈頂住,外部相應位置也用楠竹圈箍牢,一個結實的鼓身才算制作完成。

圖2:打磨鼓腔.jpg

繃鼓需十年以上水牛皮

  鼓面的制作選用的是牛皮,必須要10年以上的水牛皮。一頭成年水牛,皮可包直徑40公分的鼓3個,直徑1米以上的鼓則要2張牛皮。制作鼓面前,先要將牛皮進行浸泡,春季三四天,冬季則五六天,直至牛皮變軟、有韌性。接著,剔除皮面的牛毛與贅肉。這道工序是制鼓技藝中最難的一項,講究手上功夫,用力過猛可能刺穿牛皮,用力不足則贅肉刮不凈,影響鼓的音質,沒有多年磨練難以掌控。

  牛皮處理得當后,是繃鼓面,上下兩面。每面制作時,以牛皮的毛皮面為正面,裁出直徑稍大于鼓面的圓形,各邊角穿孔、系上拉繩。而后蒙上鼓身,置于木樁上,將牛皮上的各條拉繩向下固定于木樁上,并在木樁與鼓身之間不斷嵌入木楔,拉伸牛皮。期間,人還得踩在鼓面上,以增強負載力,并調(diào)緊拉繩,助力牛皮拉直,直至輕敲鼓面,傳出來的聲響洪亮、均稱且傳得遠。

圖6:客人上門選鼓.jpg

  接著,用木釘將牛皮固定在鼓身上,并檢查鼓身是否完全平滑,鼓身在繃鼓時是否失去其準度。然后,將鼓身的鐵環(huán)裝好,再繃下層鼓膜。待上下兩個鼓面完成后,裁去多余牛皮、打磨,鼓面上清油、鼓身上紅漆。這樣鼓身才會又滑又亮,鼓的制作就算完成。

傳承制鼓后繼有人

  從事制鼓已經(jīng)50年的李小青,如今對牛皮鼓有著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。他說,制鼓是個技術活兒,程序繁瑣,而且找木料、蒙皮,削木釘,每一道工序都要雙手打磨,尤其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技藝?!斑@些年,農(nóng)村耕地都被農(nóng)機取代,老耕牛越來越少,制鼓這一傳統(tǒng)行當面臨生存考驗?!崩钚∏喔袊@地說,雖然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學習制鼓這一技藝了,可他的兒子李世多愛上了制牛皮鼓技藝,如今歷經(jīng)十多年的學習,已經(jīng)能熟練制作各類大小牛皮鼓了。

  “我家的牛皮鼓制作技藝已傳承了上百年,現(xiàn)在兒子能嫻熟制作牛皮鼓,對我而言也算后繼有人了,我也放心了,不用擔心制鼓這個老手藝失傳了?!崩钚∏嗖粺o欣慰地說。(周超文 文良旭)

編輯:游江


關注川南在線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,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